属于自己的房间——建立与维护自己的安全屋

阅前提醒:本文使用了ai协助,使用ai的内容会声明

一,引子

我在考虑这篇文章该怎么开始。写作它的开端是我的cptsd发作(暂且这么说)。面对宿舍出现的一个小问题,我感到恐慌,并且离开了宿舍,在外面住了一晚。因此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必要性。

我需要一个只有自己的房间,它的设施可控而且质量良好,不带来额外的感官刺激。在这个房间里,我能够感到安全,与外界隔离,并且尝试落回地面。

一个安全屋。

不过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,花三百到五百元住一晚酒店是奢侈而且有触犯校规的风险的。因此,我会希望寻求一种更便宜而且简单的方式,让自己获得安全感,进而回到现实。它最好是在宿舍里。尽管宿舍环境对我来说是创伤事件曾经上演的舞台,但我仍然需要使用它。我打算从我的床位床帘所围之处开始,尽可能隔离此处和曾经创伤的关系,并且逐渐建立安全屋。而建立想象的安全岛,在闪回发作的情况下很难使用(实际上,安全岛对于我们来说,和回到里世界相似,但在各种症状之下,我们很难与里世界正常取得联系),我需要睁眼来保持对现实的觉知。

二,建立安全屋

我会通过列出条件并逐渐完成它来完成对安全屋的建设。

对于一个安全屋,我需要这些:

  • 封闭的环境(视觉和听觉上与外界双向隔绝)
  • 能够满足身体的需求,提供舒适的条件
  • 拥有能减少闪回的工具
  • 能够与外界和创伤性环境隔离开

而为了满足这些条件,我需要重视的是将床帘内空间和其他空间隔离出来,形成一个安全的空间,这需要:

  • 物理上的隔离
  • 心理上的隔离

对于物理上的隔离,光的隔离可以通过床帘解决,也可以加装小夜灯来提供额外光源,光源全部通过插座连接,可以做到快速断开;而声音的隔离,在耳塞和降噪耳机不再能使用的时候,我们或许需要耳罩。

  • 耳塞/耳机降噪模式——低度到中度噪音
  • 耳机降噪+白噪音/音乐——中度噪音
  • 耳罩——严重的噪音

对于心理上的隔离,我求助于chatgpt,然后整理如下:

  • 仪式化的进出床帘动作:用仪式感分离两个环境,可以在进入床帘之后告诉自己“我现在安全,而且不受外界袭扰”
  • 感官信号:耳机播放白噪音/冥想音乐,使用芳疗(一般是薰衣草香或松香等能够帮助放松的香味),使用视觉边界
  • 限定活动范围:在床帘内的期间,不去关注外界信息,也不去做可能与创伤关联的事,而只专注于自己的放松。而需要与外界连结的事,都在床帘之外进行
  • 在床帘内的区域练习grounding技巧,将行为和心理状态与空间绑定,让自己习惯“我可以在这里平静”

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会试图把它们付诸实践,并且评估它们的效用,这将会在未来的文章中呈现。

三,维护安全屋

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控且舒适的空间。然而,宿舍环境注定不是完全可控。而若突发情况将安全屋的安全属性骤然打破,我们恐怕会迎来更严重的应激,甚至创伤事件的增加。

因此,我认为,需要预见一些可能会引发安全屋不再安全的事件,并且给出预防和维护的对策。

关于这些对策,我也求助于chatgpt,gpt给出了答案:

下面是几个常见突发情况 + 对应的预防与修复建议,你可以将它们当作“安全屋维护手册”的一部分来实施:


🔧 安全屋突发状况预案与应对策略

🚪 1. 舍友突然拉开帘子 / 进入你的区域

  • 风险:边界感被侵犯,安全感破裂,易引发惊吓或强烈恐慌
  • 预防对策
    • 在帘外清晰张贴一张“请勿打扰 / 安静空间”的提示卡
    • 在与舍友关系允许的前提下,提前说明“我拉帘的时候是需要休息 / 平静,不希望被打扰”
    • 使用磁性门铃 / 小风铃挂饰,在帘被拉开前提前有响声提示
  • 应对方法
    • 在帘内准备一个“快速平复卡片”或语句(如“我现在是安全的,即使刚才被打扰”)
    • 如需要,短暂离开帘内空间,到室外做一次 grounding,然后再回帘内重建安全感

📣 2. 外界噪声或争吵声穿透进入帘内

  • 风险:可能触发创伤记忆中的“高压环境”,引起闪回
  • 预防对策
    • 使用白噪音机或耳机内播放“专属帘内背景音”(风声、溪流声等)
    • 在帘子边缘缝上一圈厚布或毛巾带,稍微增加隔音效果
  • 应对方法
    • 使用视觉或触觉 grounding,例如反复摸熟悉的物品、盯住某个贴纸
    • 在日记中标注“外界有噪声,但我依旧在我的安全屋”,巩固心理边界

🪫 3. 断电或设备故障(白噪音机、照明灯坏了)

  • 风险:熟悉的“安全感信号”失效,环境变得不确定
  • 预防对策
    • 准备一个离线应急小包(含LED小灯、充电宝、备用播放器等)
    • 将一小部分安全感锚点建立在不依赖电子设备的事物上(触感物、纸质卡片)
  • 应对方法
    • 回到身体感知上(手掌贴床板、摸着熟悉的软布)
    • 告诉自己:“虽然白噪音关掉了,但我仍在这个熟悉的空间内”

🔄 4. 帘内空间发生变化(床单洗了换了、物品被动了位置)

  • 风险:熟悉性消失,空间失去稳定感,可能诱发“环境不再是我熟悉的那个”
  • 预防对策
    • 尽量将“安全锚点”做成可移动的(比如一块专用小毛毯、一个贴着香氛的抱枕),即使大环境变动,也能保有部分不变项
    • 用手机拍下帘内状态图片,作为“我记得它的样子”的视觉补偿
  • 应对方法
    • 主动重建空间布置,并告诉自己“我正在重建安全屋,我是掌控者”
    • 将过程本身看作一次“共创新安全屋”的仪式,而不是“旧的被破坏”

🧍‍♀️ 5. 自己状态崩溃,无法进帘内(如:恐慌发作、陷入解离)

  • 风险:安全屋无法使用,感觉“无处可逃”,危机升级
  • 预防对策
    • 设置一个“紧急落地点”物件:如小香包、小抹布、随身卡片——即使不在帘内,也能使用
    • 把安全语句/grounding指令写在一张纸上放进口袋,作为“随身安全”
  • 应对方法
    • 回忆之前在帘内获得过的平静状态,对自己重复:“我曾在帘内平静过,我能再回去”
    • 如果可以,请友好的系统成员或外部支持者引导你一步步走近帘子,再次进入

📌 总结:安全屋的维护哲学

  1. 多点冗余:不要将所有安全感建立在单一元素上(比如灯光或帘子完整性),而是设置多个锚点。
  2. 灵活的“心理备份”:准备一个“备用安全感工具箱”(触感物、香味、短语)是关键。
  3. 视“突发”为一种系统调整机会:每一次干扰,都能变成强化安全屋的机会,只要你能逐步“修复”并“告知身体:我们又回到安全状态了”。

并且有一个更加简明扼要的“安全屋突发状况应对卡”,整理成了pdf格式,可以打印使用:

四,结语

尽管我依旧不喜欢住集体宿舍,但我并不认为,这代表“全或无”式的“全盘接受,或全盘逃离”。我仍然有能力力所能及地改变周围的环境,让它们变得更好,更适宜生活和居住,然后,也许我能够让自己度过幸福的四年,尽管总有那些不如人愿。

这或许也是成长和创伤疗愈带来的思想转变和感悟。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